“翀”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,但仍有人会产生疑惑,这个汉字到底如何读音?它又有哪些含义呢?本文将会对此进行解答。
【资料图】
一、字音和笔画
“翀”字的拼音是chōng,是一个四声字。它由三个部分组成:上部是“羽”字,中部是“重”字,下部是“虫”字,一共19画。
这个字以前的古音是“虫重”(chóngzhòng),表示翅膀重叠振动的样子。后来这个字的意义转义为翱翔、飞翔之义。翀的音韵演变过程中,一些方言读音在“虫重”和“羽重”间变化,但在现代标准普通话中只有“虫重”这个音。
二、字义解释
“翀”字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为:“鸟翱翔于空也”,指的是鸟飞翔在天空中的样子。后来这个字的意义扩展到了指风飞扬、云层很高,或大雁飞翔的样子。
此外,“翀”字还有一个引申义:飞跃、跳跃。比如形容说话语速快人聪明的人,可用“翀翀”表示,如“他讲话翀翀地,一句话说得我们都傻了眼。”
三、成语与典故
“翀翀飞羽”是一个习惯用语,形容飞禽走兽飞翔跳跃的样子。原来是《诗经·小雅·斯干》一诗中的句子:“翀翀飞羽,集于苞栗,实而不谷。”后来才普及成通用习语。
关于“翀”字的故事也很有意思。据传说,战国时期,齐国有个名叫翀(choeng)的大将。他因为特别勇猛,常常单挑敌军主力,打得敌军落花流水。后来,翀将军感到自己年纪已经大了,想要退休。但是,齐王却说:“有以天下为心,以死为忠的翀将军,岂可轻易放过?”于是,齐王给予翀将军许多土地和荣誉称号,让他退隐山林。这样一个英勇的将军也成为了这个字的由来之一。
四、文化影响
“翀”字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。这个字所描述的,不仅是古人对飞禽走兽的观察,更是对大自然力量和生命活力的赞叹和认可。因此,在文学艺术等方面,这个字常被用来描写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。比如,唐代诗人毕源的《宿鸟吟》中有“翀翀飞羽下归时,遮得行云无限情。”,诗中用“翀翀飞羽”来形容白鹭飞翔的美妙画面。
五、现代用法
虽然“翀”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,但是在部分诗歌、文学、书画等领域中仍会出现。比如,陈仲崑在《台湾翀翀》一诗中写到“晴海燕飞与我游,机翅轻舞度天游。”,诗句中描述出了一幅浪漫的海滩翱翔画面,运用了“翀翀”的形容词来加强诗句意境,提高了诗歌的艺术质量。
总结
通过本文的介绍,我们了解了“翀”字的发音、含义、成语和典故,还认识到了它在文化遗产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意义。虽然它在现代汉语中不太常用,但是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发掘中华文化的深沉内涵。